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联合利巴韦林颗粒治疗小儿普通型手足口病疗效观察
卢淑娇,周娇妹,宁海明,韩丽林(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丽水323000)

摘要:目的观察利巴韦林颗粒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小儿普通型手足口病的疗效。方法 将普通型手足口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,观察组采用利巴韦林颗粒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外用,对照组单纯予利巴韦林颗粒治疗,比较疗效。结果 利巴韦林颗粒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小儿普通型手足口病可缩短退热时间、愈疤时间、结痴时间、疤疹消失时间,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。结论 小儿轻症手足口病应用利巴韦林颗粒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治疗可以缩短疗程,有效率高。
关键词:手足口病,利巴韦林颗粒,干扰素α2b凝胶
手足口病好发于小儿患者,是一种以发热并在手、足、臀部、口出现皮疹、溃疡为表现的常见的小儿传染病,大多数发病时症状较轻,但少数患者可引起心肌炎、肺水肿、无菌性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。本病春夏及夏秋季节多发,大部分在临床以普通型为主。我院自2014年2月以来采用利巴韦林颗粒联合外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(兆科药业)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,取得显著疗效。现报道如下:
1资料与方法
1. 1一般资料选取 我院2014.2-11月期间收治手足口普通型患儿90例,诊断符合《手足口病诊疗指南(2010年版)》普通病例标准。患儿表现为急性发病,在手、足、口及臀部等部位出现丘疹或疱疹,部分糜烂溃疡。大部分有发热症状,部分伴随流涕、咳嗽以及进食困难等症状。本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,两组各45例。观察组中男24例,女21例,年龄7个月至8岁,平均2.8岁;病程1-5d,平均2.6;临床症状:45例均有皮疹,发热39例。对照组45例中男22例,女23例,年龄10个月至7岁,平均3.1岁;病程1-6d,平均2.7d;临床症状:45例均有皮疹,发热37例。两组患儿在年龄、性别,病情等基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不明显P>0.05。
1. 2诊断标准 诊断符合国家卫生部《乎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》标准。根据卫生部《肠道病毒71型(EV71)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((2011年版),将EV71感染分为5期。第1期(出疹期)、第2期(神经系统受累期)、第3期(心肺功能衰竭前期)、第4期(心肺功能衰竭期)、第5期(恢复期)。本研究选取的为普通型病例即第1期(出疹期)。排除标准:手足口病第2,3,4期重症患者;伴有其他疾病的患者。
1. 3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基础支持治疗:发热高于39℃者予退热,进食困难者维持体液平衡,保持口腔卫生等。对照组患儿给予口服利巴韦林颗粒(四川百利)lOmg/(kg·d),分3次口服,连用5-7d。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(尤靖安:兆科药业(合肥)有限公司)外用皮疹及溃疡处,1日4次,连用3-7d。
1. 4观察指标 密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退热时间、愈疱时间、结痴时间及皮疹消失时间,比较两组疗效。
1. 5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:体温正常,皮疹基本消失;有效:偶有低热,皮疹愈合结痴;无效:体症状和皮疹无变化或病情加重。愈疱时间:原有水疱变瘪并停止出现新的水疱时间;结痴时间:指90%以上的皮损干涸、结痴。疱疹消失时间:皮损基本结痴脱落。
1. 6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.0进行统计分析,以P<0.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。
2结果
2. 1治疗组患者的退热时间、疱疹愈合时间、结痴时间、疱疹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,两组间相互比较P<0.05(见表1)。
2. 2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显效19例,好转21例,无效5例,总有效率88.9%;对照组显效13例、好转22例、无效10例,总有效率为77.8 %;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χ2 = 24.5,P <0.O5)(见表2)。

3讨论
手足口病是一种多发于儿童的急性传染病,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型(CoX A16)和肠道病毒71型(EV71)感染所致,其中重症患者多由EV71型引起。本病以春夏及夏秋季为发病易发并且传染性强,近年在我国处于流行持续阶段,患者中多以轻症患者为主,有一定自限性。手足口病属细胞内病毒感染,均为单股正链小RNA病毒,感染后机体的细胞免疫在病毒的复制与清除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。利巴韦林(Ribavirin) ,称病毒哩,是核苷类广谱强效抗病毒药物,对RNA和DNA病毒均有抑制作用,为手足口病的治疗中常用的抗病毒药物。干扰素是一种广谱病毒剂,它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可以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和扩散,而且可以调节细胞的免疫反应,抗病毒有效并持续时间长。外用干扰素的抗病毒效果已经通过临床实践证实。本研究中,观察组加干扰素凝胶外用治疗手足口病,患儿在退热时间、疱疹愈合时间、结痴时间、疱疹消失时间上均优于对照组;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。干扰素局部涂擦皮疹部位,在局部组织形成较高浓度,可使干扰素直接作用于病毒,减少传染性,发挥局部抗病毒作用,促进机体康复。同时外用干扰素还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干扰素的不良反应,儿童外用干扰素可减少注射干扰素的恐惧感,并且在使用中无明显不良反应。

